刘世锦、王金南等学者共同发声:建议探索黄河流域生态银行

时间:2020-09-22
9月18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召开专题政策研究发布会。专题研究项目组建议,应尽快制定自然生态资本核算的相关标准,以核算结果为依据,加强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此外,全面推进生态产品定价与交易机制,具体方法包括在长江开展栖息地银行等生态投融资政策创新与试点,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中心,开展生态银行等。   尽快制定自然生态资本核算的标准和体系 国合会于1992年由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主要任务是交流、传播国际环发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环发领域内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等。历任国合会主席均由国家领导人担任,现任主席是国务院副总理韩正。 据介绍,2020年国合会设立专题政策研究项目,聚焦自然生态资本核算与生态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创新,为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战略发展决策机制提供科学支撑。 “自然生态资本”是一个较新的名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曾撰文解释,所谓自然生态资本,就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列的人类社会第四大资本。如果说物质资本用GDP表示,社会资本可用PPP模式作为例子,自然生态资本概括起来就是环境或者生态。 国合会项目专题研究团队对长江、黄河流域分别开展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评估。项目中国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介绍,2018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GEP分别为15.7万亿元和5.8万亿元。 研究还发现,两个流域GEP在空间上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的特征。“由于生态环境状况的持续改善,从2015年到2018年,两个流域的GEP都呈现增长的趋势。”王金南说。 为此研究团队提出建议,应尽快制定自然生态资本核算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据悉,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技术指南制定工作。研究团队表示,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自然生态资本核算与政策应用的指导意见》 。 “核算就是算账,是绿色发展的基石,应该鼓励更为有效并与数字技术结合的生态资本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称。 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中心 研究团队还建议,全面推进生态产品定价与交易,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具体而言,应以水权交易为基础,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建立基于“占补平衡”的生态补偿横向市场交易机制等。 具体而言,在长江流域,应以核算结果为依据,确定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标准,开展基于水流动调节供给服务的横向生态补偿实践,推动全流域实施基于水量、水质考核的水资源供给生态补偿机制。 还应借鉴重庆经验,探索建立基于“占补平衡”机制的长江流域“林票”交易中心,有效补充林地数量,确保长江流域林地资源动态平衡、适度增长。打破现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当地赔偿当地使用的规定,推动建立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加大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和投入,开展栖息地银行等生态投融资政策创新与试点。 据悉,自2008年起,重庆探索并持续完善了独具特色的地票制度。从2018年开始,进一步拓展地票功能,允许复垦为宜林地形成“生态地票”。复垦成林地的,5年后还可形成“林票”进行二次交易。地票与林票有机结合,促进生态修复成果增值。截至2020年1月,重庆市已成功交易生态地票4075亩、亩均价格19万元左右。 除长江外,黄河也是研究团队关注的重点。“我们已经开展了对长江领域绿色发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准备继续开展关于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的研究,推动解决生态资本服务价值可度量、可货币化和可交易等基础性问题。”刘世锦说。 研究建议,加大对黄河上游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力度。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中心,开展生态银行、自然生态资本信托、自然生态资产和产品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综合试点,在中游地区结合甘肃省兰州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构建黄河流域生态投融资市场体系。 “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开展自然资本投资试点,是推进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项目外国专家组组长、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赛义德表示,希望把在长江经济带开展的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等亚洲开发银行正进行的活动,推广到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更多地区,为全球树立绿色发展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