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合会动态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0年政策研究专题发布会观点摘编(9月17日)

发布时间:2020-11-06来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赫尔格森(线上参会)

  国合会副主席、可持续海洋经济高级别小组挪威特使

   

  新冠肺炎疫情虽使旅行受限,但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对绿色行业和企业的投资及关注大幅提升,民众也将关注点转向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正确的决策有助于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同向而行,催生绿色发展趋势。国合会政策研究,基于科学和知识,集成各国先进经验,基于全球最佳实践,研究成果将被全球广泛借鉴并获益。

   

  索尔海姆(线上参会)

  国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复苏,一是继续坚定支持和进一步深入推进多边主义,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冲突。二是要实现重建得更好,就必须要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三是热情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伟大机遇。“一带一路”是共享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的两山论及中国的实践证明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我们可以避免零和博弈,在走出疫情冲击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实现更好的生活,保护好地球母亲。

      

  赵英民

  国合会秘书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全球抗疫实践表明,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互相支持、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疫情,才能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实际行动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虽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但在主席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外委员和特邀顾问的积极参与下,在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下,国合会各专题政策研究组克服困难,按计划完成年度研究工作。国合会2020年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2020年关注问题报告均已提交决策部门,获得积极反馈和高度肯定。国合会将继续充分发挥政策建议直通车和双向交流平台的作用,为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秘书处近期将启动第七届国合会筹备工作,希望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

         

  刘世锦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十四五期间,中国应该进一步推进形成包括发展理念、政策目标、重点领域、体制机制等在内的绿色发展的综合框架,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在国际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典范。要以城市群和县域城镇化为两大战略抓手,推动绿色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释放结构性潜能,以绿色繁荣、低碳集约、循环利用、公平包容、安全健康为目标,推进城市的绿色转型;要推动国内消费转型升级,引导绿色消费,驱动绿色转型。

      

  魏仲加(线上参会)

  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原院长

   

  绿色复苏是国合会重点关注问题,要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国际社会必须从原来碳密集型传统化石能源行业逐步转向各个行业的全面绿色化。此外,还需建立更加综合、完整的政策框架,在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在多双边议程遭受挫折,甚至是倒退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持续推进多双边议程,坚定不移动推进多双边磋商议程,将对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是多边环境议程的重要支柱。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该更有雄心,覆盖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争取最早在2025年前实现国内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关注中欧对话对于碳中和的探讨和机遇。提高碳定价制度的有效性,取消化石能源补贴,减少或消除市场扭曲。

   

  金融领域应系统性考虑气候风险以及市场如何衡量这一风险,建议中国制定一个煤电淘汰路线图。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希望能够看到国际社会更有雄心的决心和意愿。中国尝试了非常具有国际借鉴意义的倡议,值得分享。此外,要关注关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减缓等议题之间找到共同点。

   

  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球供应链绿色化方面大有可为。

      

  戴露曦(线上参会)

  国合会特邀顾问、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双边事务与贸易司司长

   

  中国即将进入到“十四五”规划的全新阶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挑战。因此,国合会的工作尤为重要。希望国合会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能够得到采纳,为中国政府提供决策支持。随着第六届国合会的工作接近尾声,我们开始就第七届的工作进行规划,希望大家都能够考虑国合会未来的工作重点,梳理一下我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及应该如何做,促进国合会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韩佩东(线上参会)

  国合会委员、国合会“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贡献”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外方组长、英国儿童投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

   

  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有目共睹,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应继续扮演自己的重要角色,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长期的金融支持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和欧盟也都在不断地推动可持续金融的发展,这方面也能够和生态文明进行挂钩。绿色金融也能够帮助全世界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所列出的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下交通的绿色化,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绿色金融,帮助更好应对疫情的挑战。通过具体政策和实施机制的设计和贯彻落实,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增效十分重要,期待继续开展合作,共同为“十四五”规划制定贡献智慧。   

      

  兰博蒂尼(线上参会)

  国合会委员、国合会“创新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课题组外方组长、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

   

  人类的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推进尊重自然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如习近平主席还有中国政府在几年之前就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我们不要把自然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可持续的方式推进发展。对于自然的保护需要设立清晰的目标,同时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够重新恢复和修复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需要考虑三个重点行动方向:一是保护更多的自然生态空间;二是更大力度推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促进疫后经济复苏;三是综合统筹协调,考虑如何实现相互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更好地保护自然,促进发展。

      

  葛克礼

  挪威驻华大使馆环境参赞

   

  2020年我们所经历的充分说明,第一,世界正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我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球的健康;第三,解决发展和环境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这也充分凸显了国合会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为了重建得更好、更绿色、更具韧性,必须相互学习,在这一背景下国合会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环境保护是中挪双边合作的重要支柱之一。我们在保护自然、可持续管理海洋、防止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中国将承办COP15,将更好地推动以上工作的开展,包括通过自然解决方案来推动上述问题的解决。保护自然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方法,要求我们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委合作。

                 

  孔博文

  荷兰驻华大使馆基础设施、水管理和环境参赞

   

  未来的五年里,国际社会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需要中国提供其丰富的经验,和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能够被国际社会所借鉴的解决方案。国合会树立了一个政策咨询机构的典范,能够顺应时势给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疫后经济复苏应朝着绿色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更加深入,更加坚定地迈进,这将是国合会未来工作的重点和所做贡献的重点领域。在推动绿色和可持续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同时,也应研究有具有创新政策和经济激励工具,使创新发展得以实现,期待国合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南伦丁

  瑞典驻华大使馆科学与创新参赞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和不确定的时刻, 国际合作和政策对话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这些方面国合会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和令人鼓舞的国际范例。瑞典长期大力支持国合会工作,今后将更加坚定地支持和参与。绿色消费为如何在未来加速和深化绿色转型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实现以创新驱动和可持续性驱动的疫后复苏。中国的新基建和经济内外双循环发展模式,将有可能极大推动中国在一个更开放,更结构化,更进步的环境中实现绿色可持续转型。国合会未来的政策研究,将成为加强和保障中国经济内循环可持续发展,以及内外双循环促进全球可持续转型的关键支撑。   

      

  马晋红

  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当下,中国正朝着实现2035美丽中国目标迈进。但是随着传统的工业减排潜力的下降,生态环境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逐渐被国内外所了解、重视。下一步我们愿意与国合会更加深入地合作,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开拓与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应对,国合会作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的高端平台,未来必将承担更大的作用,成为中国和国际社会合作的窗口和典范。

   

电子邮件:secretariat@cciced.net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