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发要闻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将成2020年热词

发布时间:2020-03-11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以来,国合会在“全球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课题下,开展了“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政策研究。研究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包括生态红线、生态补偿、国家公园体系等,为国际社会提供参考借鉴。为更好地贯彻“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方针,研究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国家公园”是世界保护地领域最为人熟知的概念,旨在有效遏制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保护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建立近万个国家公园。

   

  世界各地的“国家公园”呈现出多样性,尚未出现法定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证体系。这就导致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实施,对“国家公园”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管理模式也多种多样。

   

  中国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密不可分。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活动。

   

  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域规划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于201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20195月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评估工作。达到标准和要求的,将正式成为首批国家公园。2020年下半年,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将正式挂牌。

   

  规划中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图片来源:三江源国家公园网站)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仍需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成熟完善。依据目前评估结果,试点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包括统一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相关标准规范等亟待建立和完善,规划范围和区划落界需进一步优化,改革的协同性还需要加强。

 

电子邮件:secretariat@cciced.net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