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一.背景情况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并对全球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支持中国的增长,需要更广泛地寻找资源,同时这个过程也伴随着污染排放的增加、商品价格的增长。
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以及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增加已经成为世界媒体经常报道的内容,政治家和机构领导们也经常对这些话题津津乐道。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一直跟踪这一领域问题,其国际委员还对中国的发展被人们描述的各种方式以及中国对它所控制不了的全球负面发展所持有的责任问题表示了关注。我们不否认一些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规模相关的事实,但我们需要对这些事实进行更复杂的分析、了解和更进一步的交流。
中国国家领导人已经清楚认识到树立起他们负责任的世界领袖形象的重要性,并且也发表了重要声明,西方国家的政治领袖都没有做到这点。例如,2004年11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
“我们必须确保走以高产出为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在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下实现我们的经济增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我们应该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人类历史表明:绝不能在挥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实现发展。否则,我们将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展的代价。”
在国合会2005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国合会第四次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
“今后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既是13亿人民的福祉所在,又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为此,国合会的一些国际委员们认为,国合会应该关注未来20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市场”的问题,应该综合未来资源需求分析和研究中国实现小康的前景,以对中国有权利发展经济达成共识。
一些显而易见的关注包括:
1) 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保护能力的同时,中国如何才能更好地继续获得其高速增长所需要的资源;
2) 中国如何解决既满足国内也满足出口导向经济的需要而存在的单个供应源问题,以减少供应链的环境影响;
3) 通过中国的承诺和参与,如何进一步增强全球和区域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经济增长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高于8%的速度增长。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变化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开放,是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2000年以来,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几乎是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总和的两倍,而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是位于中国之后的三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
中国已经成为诸如服装、家具和电子产品等商品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5年7月30日发行)上刊登的文章,中国现在已经生产占全世界30%的电视机、50%的照相机和70%的复印机。中国的家具贸易也占世界贸易总量的30%。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已经成为石油、金属、原材料行业,以及像大豆、水果、蔬菜、海鲜等商品贸易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国家(Shane and Gale, 2004)。作为比较,日本在1971年至1991年高速经济增长期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3.85%。
从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一直超过9%,未来很可能还会以6%-8%的速度增长。如果按照这个趋势继续增长,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强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占世界总量的6.5%(按照2000年与美元的实际汇率计算)。然而,这些估算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如果中国的商品和服务按照美国价格计算,即采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计算,中国经济可能已经位居美国之后,列全球第二(Wu, 1999)。根据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计算,1999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比官方估计数值高出四倍多。
尽管从1997年以后存在一些通货膨胀(通常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的一个迹象),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没有受到影响。林先生(Lin, 2004)把这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归因于邓小平1992年南巡呼吁快速经济增长后生产能力的突然增加。
其他各种各样的专家学者也一直在思考中国经济快速而持续增长的原因。人们经常提到的原因包括:由于重大结构改革导致的高生产率、国内外投资以及中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开放。
三.2005年的亚太地区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测量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它由全球生态足迹网(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提出并向世界推广这个概念体系。这个体系结合了研究和方法与标准的制订,为决策者提供了资源限制因素,帮助世界经济在地球生态尺度内运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其90年代后期出版的双年度报告《地球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上发表了这项工作的综合成果。目前最新报告是在2004年出版的(WWF, 2004)。2006年将出版更新的《地球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欧洲(WWF[a], 2005)和亚洲太平洋地区(WWF[b], 2005)还出版了区域报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分析生态足迹来确定它们对世界资源的影响,并以此为工具帮助制订国家政策。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粮食、纤维和消费、吸收废弃物所需要的木材以及建设基础设施的空间所需土地面积的总和。一个国家消费的资源和生态服务来源于世界各地,那么它的生态足迹就是这些面积的总和,因为它总归要落在地球上。在2001年,生态足迹相当于每人2.2地球公顷(一个地球公顷等于一公顷土地,即它的生物生产力等于全球平均水平),而该年度地球的生物能力(Biocapacity)为113亿地球公顷,或每人1.8地球公顷。因此,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全球生物能力的21%。全球性过度使用生态足迹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并从此一直增长。这意味着自然资本正在以超过其再生能力的速度消耗着。如果持续下去,将永久性地减少地球的生态能力。
为什么生态足迹同中国直接相关?
生态足迹允许在人均水平上比较和处理自然资源消费和效率问题。它的优点是不论国家大小如何,只进行实际的人均资源消费比较,同时考虑进出口因素。例如,中国2001年的生态足迹为每人1.5地球公顷,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2.2地球公顷),也低于日本(4.3地球公顷)和马来西亚(3.0地球公顷)等其他亚洲国家,远低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均水平(美国:9.5地球公顷;或西欧:5.1地球公顷)。然而,中国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却比亚洲另外一些国家高,例如印度(0.8地球公顷)或印度尼西亚(1.2地球公顷),并很可能在未来5年进一步增长。
亚洲太平洋区域报告比较结果清楚表明:与西方国家普遍的观念相反,中国自身并不是自然资源高消费国家,但却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商品生产国;她生产的商品面向全世界的消费者。生态足迹分析,或类似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资源的流动和实际消费水平,并改正人们的“中国正在消费世界资源来推动她的经济增长”这一错误印象。
四.能源问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从1990年以后一直以超过9%的速度增长,这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但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使中国成为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关键买家。在2003年,中国就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4.1 石油需求
中国2004年的石油需求是每天650万桶,预计2025年日均石油需求量将达到1420万桶。根据世界能源机构(2005年)的估计,这意味着石油每天的纯进口量大约是1090万桶。中国公司最近在外国石油企业的投资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石油公司现在已经在阿塞拜疆、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伊拉克、伊朗、哈萨克斯坦、苏丹和委内瑞拉都获得了石油开采的特许权。中国石化公司也在伊朗和加拿大油田购买了石油资产。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购买了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印度尼西亚一个油田的股权。然而,这些行动所获得的石油只能满足中国将来石油需求的一小部分。中国依然还要进口大量石油。
4.2天然气
随着中国领导人越来越关心其能源供应以及天然气在环境上的优点,中国在过去投入巨资建设天然气基础设施。2004年,天然气仅占中国能源总消费的大约3%,预计到2010年将翻一番。中国拥有相当多的天然气储备,主要位于中国西北省份。估计2005年的探明储量有1.5万亿立方米(国际能源署,2005)。然而,开发这些天然气田资源需要建设长距离的输气管道,以便把天然气输送到中国东部的城市。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主要用于中国南部当前以石油为燃料的发电厂。在广东省,目前正建设六个能力为32万千瓦的天然气发电厂,英国石油公司也正在广东一个城市附近建设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集散站。
4.3 煤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消费国,最近又进一步加强了煤炭生产。2003年,中国消费了15.3亿吨煤,占全世界煤消费总量的28%。从长远观点看,煤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下降。然而,预计煤的绝对使用量仍然会继续增长。当前,中国正在建设许多燃煤发电厂。随着中国煤炭业对外资开放,外国资本投资于新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前景广阔,但中国政府最感兴趣的是煤的液化技术。
4.4电力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关闭了数以百计效率低下的国营企业,因此当时电力出现过剩。与此相反,中国在新千年初期却遇到了电力短缺(2004年估计缺口为30兆瓦)。因此,中国政府已经批准建设许多新的发电厂(包括燃煤发电厂)。从2002年到2005年,核电厂发电量从2兆瓦增长到15兆瓦。中国在2006年4月与澳大利亚签订了每年供应两万吨铀矿的合同,这使中国到2020年增加27兆瓦的核发电能力,届时核能占中国总能源消费的比例翻两番(当前的比例是2.2%)。预计中国未来20年的电力消费每年平均增长4.3%(国际能源署,2005)。
4.5 生物燃料
中国四家以粮食为原料生产乙醇的国营企业,即中国酒精资源公司、河南天冠集团、吉林乙醇燃料公司和安徽丰原集团在2004年共生产了72万吨乙醇。它们预计到2005年底达到每年生产超过100万吨的规模(Koh, 2005)。中国酒精资源公司可能要投资6亿元人民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一个工厂,利用木薯和废糖蜜蒸馏生产酒精。中国2004年决定在五个省份的汽车燃料中要使用10%的乙醇,这个决定导致了生物燃料生产能力的增加。新华社最近报道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的话说,中国寻求新能源的努力是中国定于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大约15%这一目标的组成部分。
能源综合考虑。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市场和全球环境的影响的所有关注中,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可能是最引人瞩目的问题。不管这些关注是出于什么动机,我们有许多理由认真看待:中国的能源需求不仅与世界各国日益增长的对能源竞争的地缘政治、能源价格增长和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同样也与中国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此外,为了保障中国能走上领导人所设想的平稳发展道路,减少对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符合中国的最佳利益。
在发电厂使用最新环保技术;大力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一切消耗能源的行业实行更高能效标准,包括建筑节能标准和低能耗交通系统可能为中国带来最大利益的领域。不同于拥有全球影响的其他市场,比如从自然资源管理效率低下的国家进口商品,中国能源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己。国合会许多工作组和课题研究组在过去15年里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研究。如果再次强调的话,那么国合会未来的工作应该着重于鼓励政策、投资、价格、法规与执行、培训、教育以及在环境友好型能源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五.中国的金属资源需求
虽然中国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世界的大约4%,但中国的金属消费却占全球金属消费总量的16%。中国是世界上铜、铁、钢、锡、锌的最大消费国,是铝、铅的第二大消费国,是镍第三大消费国和黄金第四大消费国。中国的铁矿进口从1990年到2003年增加了9倍。中国现在消费全世界35%的铁矿石,她的钢生产量比美国和日本生产的总和还多。
中国依靠进口矿物资源,2004年进口的矿物资源价值1400亿美元。然而,中国一些矿物资源的储量也很大:拥有世界总量54%的锰资源、23%的铅资源、22%的银资源、12%的煤资源、11%的钒资源和6%的铜资源(澳大利亚矿物资源委员会Minerals Council of Australia, 2005)。
然而,由于全球采矿能力不能满足中国企业,建筑工地和汽车制造厂的需求,有关商品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高峰。国泰资产管理公司经理林海(音译)说,为了确保中国优先和以低价获得原材料,中国在海外投资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中国公司、韩国钢铁制造商浦项钢铁公司、日本钢铁公司和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对澳大利亚的矿业资源展开了激烈竞争。澳大利亚政府机构澳大利亚投资署的王先生说,中国目前铁矿进口总量的25%来自澳大利亚,这个数字将来可能要达到50%。(IHT, 2005[a] op.cit.)
对钢的广泛需求导致钢价在短期内翻了一番,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每吨700美元,但此后钢价开始回落。人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厂家增加了钢产量以及政府放缓建筑行业发展的结果。根据中国最大钢生产商宝钢钢铁公司的资料,建筑行业的钢消费占总消费量的67%(IHT[b], op. cit.)。随着中国钢产量的增加(预计2006年达到3.48亿吨),中国可能很快成为钢的净出口国,这可能将使2004年的情况来一个大逆转,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进口国!
5.1 金属资源的综合考虑
与消费自然资源和化石能源相比,中国消费的金属资源更多地与建设基础设施直接相关。中国(金属资源)进口的剧增和自己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中国快速工业化所驱动的。随着未来15年或更长时期内中国城市化的继续增长,届时中国55%至60%的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中国将需要持续高水平地消费金属资源。无疑,中国将努力让国内产量来满足这一需求,或参与海外的生产。虽然中国对金属的庞大消费可能对世界市场的金属价格产生巨大影响,但与自然资源和化石能源相比,中国庞大的金属消费对全球环境、世界上其它地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却没有那么严重。与化石能源相比,提高利用效率所导致的较低消费水平的效果也不那么明显。
六.中国的木材市场
由于对林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进行了许多关于木材市场的研究,特别是1998年中国政府执行全国林业保护计划以后。全国林业保护计划是在美国林业趋势组织(Forest Trends)、中国农业政策中心(CCAP)、国际林业研究中心、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及其中方许多对等机构联合倡议下制定的。虽然我们还不掌握未上报的森林砍伐数据以及进出口统计数字,但我们对中国林业产品市场的了解程度还是比其他资源更全面一些。中国当前人均木材产品消费量并不多。美国人均木材产品消费量是中国的17倍,日本是中国的6倍。
2003年,中国国内消费和出口的木材大约是1.73亿立方米。其中大约7900万立方米木材来自中国的森林。根据国家统计资料,这个数字包括工业用木材、薪柴和未公布的工业生产。中国国家林业局最近估计,未上报的森林砍伐量每年估计高达7500万立方米(国家林业局,2006)。国内的木材需求是1.38亿立方米,其中3500万立方米的木材用于制造出口的木制商品(Zhu et al., 2004)。
6.1迅速增长的木材进口
包括工业木材、纸浆和造纸在内的中国木材市场在世界上列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为了满足需求,中国的木材进口量日益增长。从1997年到2005年,中国的总木材进口量翻了两番,从4000万立方米增长到1.34亿立方米(White et al. 2006)。木材进口需求的增长至少部分归因于1998年根据“全国林业保护计划”所下达的禁伐令。然而,在中国政府颁布禁伐令以前,中国国内的木材产量就已经下降了,这是中国过去几十年过度消耗天然森林的结果。(Zhu et al., 2004)。为了解决天然森林生产能力下降和木材需求日益增长这个问题,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把木材林的比例从14%提高到28%。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林种植国[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2003]。特别是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聚合板工业有了长足发展(聚合板产量从260万立方米增长到2100万立方米),这部分地解释了中国目前进口大量原木的原因。
6.2进口原产国
2003年中国最大的三个木材进口国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随后是新西兰、泰国、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缅甸。贸易数据表明:大多数向中国出口木材的国家的林业资源都在下降或林业管理松散。
俄罗斯:从数量上看,中国最重要的木材供应国是俄罗斯。2003年向中国出口了2100万立方米原木和木制产品(Zhu et al., 2004)。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三国的木产品总需求导致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森林的严重乱砍滥伐和西伯利亚东部永久冻土地区森林无法弥补损害以及森林火灾(Lebedev, 2001; Kotlobay and Ptichnikov)。
印度尼西亚: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木材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大约300万立方米原木。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纸浆和纸产品也迅速增加,2002年进口量相当于800万立方米原木。印度尼西亚纸浆和造纸业的生产能力明显超过了其森林可持续供应的能力。印度尼西亚纸浆和造纸业每年消费大约2000万立方米原木,这是她发生非法砍伐天然森林的主要原因(Barr, 2000)。印度尼西亚官方木材出口中国的统计数据明显低于中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低20%)。因此,中国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木材有多少来自非法渠道还有待研究,并需要对当前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估(Zhu et al., 2004)。
6.3 日益增长的木材出口
为了满足家具、聚合板、木模和地板迅速增长的需求,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中国近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木材加工厂。从1997年到2005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木制成品增长了大约1000%,并且占中国木制成品出口总价值的35%。同一时期,欧洲国家从中国进口的木制成品也显著增长,大约增长了800%(White et al. 2006)。的确,中国进口木材很大一部分是用于生产供出口的木制成品。它所消耗的木材量占中国木材进口总量的70%还多。
6.4未来趋势
根据怀特(White et al. 2006)的观点,按照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6%-8%的速度增长,中国森林产品的进口未来10年可能要翻一番。他们的一项主要研究发现:中国国内和木制产品的出口需求将继续大幅度增长,至少从中期角度来说是这样。由于其巨大的出口潜力,中国可能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偏好的不利影响,因为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提高。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并执行要求证明合法性甚至由独立机构出示木制产品来源证书的购买程序。
6.5 木材市场综合分析
有关人员过去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要求减少中国对木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国内外的影响(Zhu et al. 2004; Xu and White, 2002)。这些建议重点针对以下方面:
提高中国林业生产率,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加强中国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包括政府采取鼓励政策,让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和恢复森林;
鼓励在中国发展环保型木材生产和处理工艺;
在中国提高木材的收获、流通和使用效率;
鼓励进口或购买合法来源的木材、或来自管理良好林场的木材。
鉴于全球木材产品需求的增长以及中国巨大的制造和出口能力,在更广泛的进口国和出口国的角度上,有关人员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White et al. 2006)。这些政策建议范围广泛,包括采购政策、针对零售商的消费者的教育计划、供应链管理和认证、针对木材的非法砍伐和贸易的双边合作、加强林业立法和执法以及提高以小型林场为生的民众的生活水平。
七.中国的农业产品
中国经济对全球影响关系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中国能否继续执行粮食自给政策。对此人们特别关心以下两个问题:
1) 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的粮食生产下降了9%,或减产3400万吨。粮食减产的原因包括地下水水位下降、退耕还林还草、城市化占用农田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农民劳动力的减少等。水稻的减产主要归因于水资源的缺乏(布朗Brown, 2006)。英国环境部长莫利(Elliott Morley)2004年公布的英国和中国一个联合研究小组的研究发现表明:根据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到本世纪末,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也就是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可能会下降37%(Defra and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004)。
2)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人民财富的增加,中国的粮食消费水平无疑会进一步增长。因此,肉、鱼、植物油和奶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会增加,这些产品需求的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目前,中国猪肉的产量几乎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并且是世界上第二大家禽生产国、第三大牛肉生产国(Gale, 2002)。
中国现在已经为劳动密集型食品工业进口大量的商品。目前,中国是粮食制成品、动物产品、鱼、蔬菜和水果的主要出口国,主要面向亚洲市场。虽然中国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国内家畜生产农场,但这些农场的饲料却越来越依赖进口的玉米、大豆和大豆饼粉。
热带地区的大豆和棕榈油生产特别会引起人们的环境关注,这主要是因为种植大豆和棕榈树常常需要砍伐大片的热带雨林,使其土地转换用途。这两种农作物的种植已经占用了相当于法国那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每年还有更多森林为种植这两种作物被砍伐。从1993年到2002年,全世界的大豆产量从1.15亿吨增加到1.8亿吨。虽然通过新品种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生产力,阿根廷和巴西以热带和亚热带的天然稀树草原和亚马逊森林为代价大幅度增加了大豆的耕种面积。亚马逊最近森林砍伐率上升主要是因为牧场和大豆种植的发展。迄今为止,从美洲进口大豆最多的地区和国家是欧洲(2001年占45%)和中国(35%)。
农业产品综合分析
很明显,不能把国外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的责任归到中国的身上。中国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增长导致某些商品的价格急剧上升,刺激了没有受到控制的农业生产的增长,但这主要与农产品生产国土地管理不善密切相关。正是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规章,中国降低了关税、减轻了国家垄断并加深了市场的开放程度,才减弱了政府一直用来抑制农业进口的政策工具(Gale, 2002)。然而,正如一些作者强调的那样,如果中国转向世界市场,大幅度增加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进口,这就有可能改变地缘政治局势,增加可持续供应的不安全性,并因中国需求量的巨大而把中国置于世界关注和批评的焦点(Brown, 2006)。如今,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和朗多尼亚州的亚马逊森林被砍伐的地区已经在卫星照片上形成了明显的伤疤,这可以归因于大豆的生产。因此,很明显中国需要清楚地表达其农业和投资政策,确保有可靠的统计资料来准确评估中国的发展和市场的运行,并参加国际论坛以评估市场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基地的影响。
八.渔业资源
在过去10年,中国捕鱼量约占全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鱼国。在10年内,中国海鲜的国际贸易额从大约10亿美元飚升到近80亿美元。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鲜出口国,2003年出口超过200万吨,价值55亿美元。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水产养殖占了渔业生产的很大比例。中国海鲜出口的急剧增长是与其大虾、扇贝、鳗鱼、罗非鱼和淡水螯虾养殖产量的增加密切相关(Redmayne, 2004)。此外,水产养殖还给中国的渔业捕捞船队提高了产量,因为不少野生鱼经常到养殖场附近寻觅食物。由于其巨大的处理能力,从1996年到2000年增长了50%,中国在世界渔业和鱼产品生产上占有很大比重。
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已经遭到过度捕捞。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并投入资金研究合理利用海洋资源问题。不少中国渔业科学家已经评估了渔业资源的储量。中国在2000年修订了1986年颁布的《渔业法》,新规定了“允许捕捞配额”。1998年,中国在渤海和黄海实施的夏季禁渔令扩展到中国所有领海。中国还实施了强制性的渔船回购计划,但只取得了一般效果。随着中国广泛使用拖网渔船和大型围网,可以预期在渔业资源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渔业产量在未来10年将显著下降(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2005)。
在1985年以前,中国的捕鱼船队很少到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以外的海域捕鱼。但此后,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她增强了远洋捕捞能力。现在,中国的捕鱼船队已经出现在世界各大洋。
可持续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的长期供应安全既依赖海洋捕捞,也依靠日益重要的水产养殖。因此,中国应该认真考虑限制非法、未报告和没有管制的公海捕捞,以及其他国际合作组织在这些方面提出的建议。
九.结论
1)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的影响,本文进行了初步回顾性分析,并揭示了以下显著特点、有意义的现实情况和潜在的政策可能:
2) 中国已经迅速成为世界上许多不同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和生产国;
3) 中国自己的消费常常并不能完全解释增长的资源需求。对于某些商品(木材,部分程度上鱼产品),与中国消耗世界资源这个情况相反,把中国称为“世界工厂”更为合适。
4) 中国迅速的城市化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大多数国内消费增长的动力;
5) 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持续时间无与伦比,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资源使用也急剧增加;
6)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仍然不高,即使同一些亚洲国家相比也是这样。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是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人口规模;
7) 中国国内或进口的很大一部分生物能力,最终是被欧洲和美国的终端用户所消费;
8) 在中国许多行业私有化后,许多研究人员对中国统计数据质量下降表示遗憾,这实际上无助于中国案例的研究;
9) 对自然资源迅速增长的需求加剧了那些政府管理不严的产品原产国的非法活动,或者也加剧了对全球公共资源的非法活动;
10) 供应链分析、标明产地、产品认证和产品标签等措施可以减少这个困难,并成为面向中国消费者的重要措施。
11) 与金属或地质资源消费相比较,人们对中国消费的自然和化石燃料资源的关注更加明显;
12) 资源利用特别是农业产品的自给自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应该继续成为国家的一项原则,并需要全面分析和考虑。
13) 世界上其他国家一直密切关注中国领导人表现出来的对全球资源和环境(例如:能源效率标准)负责任的努力;
14) 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循环经济不仅最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是减少其全球影响的最有效措施;
15) 能帮助中国减少其全球环境影响的最重要的行动是采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节能新技术;
16) 积极加入国际公约和与国际公约组织(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联合国海洋公约》、《渔业公约》和其他海洋协议)以及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将增加透明度和信心,并促使国家政策的变化。
(报告执笔:克劳德•马丁博士 世界自然基金会原总干事,第三届国合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