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土地退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及生态问题。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是主要的土地退化类型。我国的大面积范围内存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沙漠化是我国当前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为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为15.8万平方公里。东起黑龙江,西起新疆,横亘5500公里长,涉及12省(区)中的212个县。从50年代到80年代,25年期间,每年的沙漠化土地扩大1560平方公里。
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一个旗,沙漠化土地在1959年占土地总面积的9.2%,1984扩大为12%。吉林西部通榆县,1950年沙漠化土地占5.1%,1980年占19.4%。科尔泌草原沙漠化严重的一个旗,50年代末期,沙漠化土地占草原面积的40%,到1957年,发展到占地66%。
沙漠化扩展,造成土地生产量下降,导致经济损失。内蒙古自治区牧业每年因土地退化造成近4亿人民币的损失。
2.为了有效地治理土地沙漠化,必要了解沙漠化产生的原因。
2.1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产生在物理性沙粒为主的、地表组成物质松散的土地上。那里有频繁的、超过监界起沙风速的动力条件,以及降水足,降水变率大的气象因子。这些通称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产生沙漠化的基础,但是真正诱发沙漠化土地中占主导作用的约为86%,而且自然因素仅占14%。所以,我们通常把沙漠化土地称之为人造沙漠。 2.2 分析我国造成沙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有:
2.2.1 不合理的农垦,占24.4%。
所谓不合理的农垦,是指在年降水量250—400毫米的沙质草原区开垦农田。开垦翻耕破坏植被造成地表裸露,出现风蚀斑点裸沙地。沙地开荒面积(W)与沙漠化范围(D)的关系为:D=1.41+1.72W r=0.91
2.2.2 过度放牧。主要是指追求增加牲畜头数,使草场负荷量过大。如锡林廊勒草原1949年每平方公里草场放养9.6头家畜,而到60年代末期每平方公里增加到69.8头。使草场过度啃食,植被覆盖度变小,地表裸露,成为风力吹蚀的突破口。特别是在水井及饮水点周围,首先出现沙漠化圈。
2.2.3 居民樵柴破坏植被造成沙漠化。科尔沁沙区库伦旗1340户的居民地,每年樵柴所需数量相当于破坏13.9万亩的灌木林,户均每年烧掉100亩天然灌木林。
樵柴量(f)与沙漠化面积(D)的关系为: D=0.009f-10.1 r=0.99
2.2.4 在草原上进行建设及机动车辆行驶,也是引起沙漠化的原因。
2.2.5 水资源利用是干旱区沙漠化的主要因素。由于内陆河流域中、上游土地强度开发,使流入下游的水量减少,造成下游大面积草地、绿洲干涸、土地退化。
2.2.6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及所占面积——略。
2.3 人为因素类型不同,但是其共性是人的强度经济活动,而人强度经济活动与人口增加有着直线关系。(在无控制开垦和单纯依靠天然植物为主要燃料的情况下)人口(P)与沙漠化面积(D)的关系是: D=0.04P-10.32 r=0.99 人口与沙漠化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人口增多导致过度开垦(放牧、樵柴等),使土地沙漠化过程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则需要用扩大种植面积来补偿这种堀缺,引起更多沙漠化土地出现。因此,人口过量的增加就成为造成沙漠化产生的主导因素。
哲里木盟历年人口密度、人均耕地和牲畜占有草场面积的变化,见下页图示。 由此可见,沙漠化是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复杂关联的综合问题。
3.0对沙漠化产生因素的分析,是防治沙漠化的科学依据。 既然沙漠化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即自然与社会因素叠加的效应因此,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强调对策的综合性。
3.1 为了有效地减少沙漠化问题的扩大,应当采取预防性措施。
预防性措施中目前最重要的是使公众,特别是生活在沙漠化潜在发生区的公众及领导,懂得本区的生态特点,树立起环境意识,明白保护生存环境是长远利益之所在。人们对于生态知识亟待普及,生态观念有待建立,需要通过教育手段来加以解决。为改进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也还要通过对群众的示范教育加以引导。认识上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努力,并运用各种手段(电视、电影、广播、书刊、报纸等),采取各种形式,对广泛的对象进行普及教育。在开发活动中,指导上的盲目性,决断上的失误,控制上的失度,也与专业人员和领导层对环境特殊性认识浅薄有关。因此,要通过对有关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获得沙漠化的生态原理知识,建立长远观点,并以此为基础,检验自己的工作。对于人们习惯于按照主观意志,“改造”自然引起的环境退化,要加强研究,以便防止重蹈覆辙。
3.2减轻人口对沙漠化土地的压力,控制人口增长。
3.2.1 在沙漠化地区制定人口规划,建立严格的制度,加强宣传和组织措施,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例如,甘肃中部干旱区,1975年到1981年间,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12.9‰大大低于1963-1964年的35.8‰。
3.2.2 采取自愿移民办法,使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地区的人口逐渐减少,以利于环境的恢复
3.2.3 减少沙漠化区域农业人口比例,从而减轻人口对土地的直接压力。
在沙漠化地区一般经济结构单一,农业人口比重高,如陕西北部沙漠化地区农业人口占90%以上,对土地依附性很强。从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看,增加非农业生产的比重,发展采矿建材,各类第三产业,使人口的一部分转向工业、商业,一方面能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经济状况,也会相应地减轻对土地的压力。
3.3 合理确定沙漠化土地利用方向及利用强度。
在沙漠化区应根据土地适宜性的原则,在统一规划下,重点建设滩川地的宜农地,使之成为林网保护下的稳产高产农田。同时建设草场,形成在潜在沙漠化土地上的农田、草场、带三要素组成的复合农田系统。调整农牧交错地区现有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牧比重,是当前在已发生沙漠化的农田地整治的重要措施。例如科尔沁沙区由于草原过度农垦及樵采,沙漠化土地占黄花塔拉的81%。70年代中期,扩大林草用地,采取乔、灌、草结合、栽植林带、林网及片林,使农、林、牧占地比例调整为21:52:27,原有沙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
3.4 改革沙漠化土地农村能源结构。
在沙漠化易发生地区,只要有人群居住,就难免不破坏天然植被,以解决燃料等问题。因此,解决能源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也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沙漠化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沙漠化地区农村采取解决能源的措施,一是节制能源消耗,二是开辟新能源。
3.5 对已形成的沙丘,采取设沙障,障内栽植固沙植物,并在丘间低地进行造林,逐步改变沙丘地的景观面貌。沙漠化的整治和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并倡导在我国建立沙产业。
沙漠和沙漠化,同其他的自然灾害一样,困扰着沙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钱学森教授深刻分析了沙区农业气象资料、土地资源特征,指出:沙区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也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独特和自然优势,克服其不利因素。
沙漠戈壁上有充足的太阳能源。我国现有沙漠戈壁1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6。按照钱学森教授的设想,假如运用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通过动、植物和微生物把这里的太阳能利用起来,从16亿亩沙漠戈壁可以为国民经济创造高达几千亿元的产值。
钱学森教授倡导的沙产业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来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增加沙区的光合作用产品产量。所以说,沙产业可以理解为沙漠绿色产业。沙产业愈发达,第一性产品产出量就愈多,人们为追求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盲目开垦和放牧就会相对得到控制,脆弱的自然资源就会得到林养生息。这是持续利用的环境思想在沙漠化防治中的体现,保证“开发促治理,治理促开发”的原则得以良性运转。钱学森教授的“沙产业”思想,为科技界更换另一种思维认识沙漠,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路。我们应当在钱学森教授思想的指导下,把我国的沙产业由小到大的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