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保护是一项公众参与的伟大事业
环境是指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客观基础和自然条件,使其适应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与周围环境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环境无时无刻地不作用于人,而人类的生产、生活及一切活动,又无时无刻地不影响、威胁、干扰乃至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引起一些区域环境问题,甚至是全球环境问题。比如臭氧层耗损,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区域的或全球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可以说,果没有广大公众自觉性地,积极地投身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去,那么,无论凭借什么样严格的法律,要想保护和改善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决不可能的。环境保护事业是一项必须有公众参与的伟大事业,没有公众参与,就等于没有这项工作的基础,就缺少了实现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也失去了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原动力。可以说,任何一项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其作用和效果都胜过任何法律条文和任何行政命令。任何废物处理装置对于保护环境的作用,都不会比居民自觉地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更有效。 公众参与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公众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从自己负责的部门做起,从自己管辖的地区做起。这是要求公众首先要有很高的环境意识,并能将这种意识转变为自觉的行动。比如,就个人来说,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公共花草、树木和绿地等。就家庭主妇来说,自觉地按照规定分类弃置垃圾,节约用水,减少废弃物和污水排放,积极地交纳排污的各种费用,绿化和美化好室内外的院落环境。就一个企业经理来说,应该在生产中尽量将排污量减到最少。对无法减少的污染物要进行治理,达到标准后排放。同时要积极交纳排污费用,设计和美化好企业内部的空间环境。作为一个地区的行政领导来说,对本地的环境质量要有责任感,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建设,将环境保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强化科研、监测工作,重视环境宣传和教育工作等。另一方面是公众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凡是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工作和学习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损害的一切行为,这种行为无论是发自于政府、企业或家庭,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干涉和制止乃至司法机关起诉。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做得较好。发挥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监督作用是决不可缺少和决不容忽视的力量。
公众监督不仅对现时已给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对将来给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为进行监督。也就是说,公众监督更重要的是在一种污染行为或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为的决策之前或决策过程之中,而决不仅仅是决策之后。例如,在城市建设大的生产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评时,一定要经过公众听证会,要征求和充分听取公众推选出来的专家的意见,评议生产建设项目的选址是否合理,审核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可靠等。未经公众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审议或经公众推选出的专家认可,建议项目就不可能开工上马。
公众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是舆论监督。所谓舆论监督就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图书的作用,对污染者进行批评和揭露,在揭露中提高其环境意识,在批评中,督促其对污染进行治理,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去年,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国家环保局等多个部门参加开展起来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就是利用新闻媒介,对污染者进行的一种舆论监督。北京有近20家新闻单位派记者到各地采访,表扬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批评和揭露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与此同时,在地方也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此项活动。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已对无视环保法律的污染者造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攻势,其作用和效果是前所没有的。
二、公众参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大趋势
随着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和地区不得不重新考虑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00多个国家首脑与会,共同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通过了“21世纪议程”。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基础和条件遭到破坏和不复存在,经济就难以发展,社会也难以进步,人类将难以生存。所以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都逐渐将保护环境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摆到了关系到国家兴衰的战略高度。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积极履行自己在国际社会的承诺,率先制定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有专门一章是论述公众参与在环发领域的特殊重要性,并制定了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目标、政策和行动方案。由此,可以预见,一个从国家到企业,从个人到家庭,从政党到社会团体,关心环境,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浪潮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兴趣,并将形成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首先,为了妥善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必须要有尽可能多的“公众国”参加,共同协商制定有关国际环境公约和改善全球环境的环境、经济政策,以使世界各国联合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世界各国也愿意通过开展全球环境的多边国际合作,参与国际事物,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以及借此改善各自在国际社会的双边和多边关系。
其次,各主权国家,出于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及履行国际公约的义务,必将在本国内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制定法律、法规,纳入发展计划,加强管理,增加投入等。比如,中国政府就已将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法律中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
第三,企业界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必须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生产出环境指标合格的“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将物耗降到最少,治理环境污染,使资源重复利用,降低产品成本。否则,其产品将被市场淘汰,其污染行为将受到政府和公众的监督,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四,家庭排放污物,不但要受到政府方面的规定制约,而且由于超量排污和浪费资源加倍收费政策的制定,从节省家庭支出的角度,也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参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伟大行列。
第五,由于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法律的规范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破坏环境可耻将成为每个公民的座右铭。每个人必将从自身做起,使其每一言行都能净化环境,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总之,由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公众对环境污染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也将日益广泛、日益深入。这是环境保护发展的客观规律,是21世纪世界环境保护的大趋势。
三、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伟大实践
20年来,中国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尤其近几年开展起来的全民性植树造林活动,其生态效益比较显著、其规划目标非常宏伟,在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它不但能为我们提供木材和大量的林副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森林还具有滋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啄尘减噪,调节气候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据有关资料介绍,森林的生态价值比其经济价值高6至12倍。可见,林业建设既是重要的经济建设,又是主要的生态环境建设。所以,中国政府大力号召开展全民性的义务植树造林的活动,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里也规定国家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奖励在造林、护林和爱林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在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活动中,中国的国家领导人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每年在植树节前后,都带头义务植树。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即使在80岁高龄以后,每年还坚持带头义务植树。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全国造林绿化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全国每年以植树造林8000多万亩、封山育林5500万亩、义务植树24亿株的速度向前发展。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积已达5亿多亩,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发动了广大亿万群众,开展了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1973年开始的。所谓“三北”是指跨东北、华北和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551个县。总土地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此项工程分为三个阶段,1978~2000年为和一阶段;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1989年已经造林913万公顷,零星植树30亿株。从1989~2000年计划造林总面积1075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成后,全区总林地面积达600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比1977年提高了10%,全区防护受益面积达17936万公顷,将有效地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农作物产量可提高10%以上,牧草产量可提高2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可降低到500吨/年·平方公里以下,防护效益总价值10229亿多元。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从1989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用30~40年的时间,使长江中上游地区增加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第一期工程范围包括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江西、陕西、青海、甘肃9个省的144个县,总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规划到2000年造林742.5万公顷。从1989~1991年,区内广大群众已造林1170万亩。一期工程完成后,每年获生态效益价值为106.3亿元。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沿大陆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省、市、自治区的195个县。一期工程规划到2000年,计划造林246.9万公顷,占工程总量的70%。一期工程完成后,年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年均间接效益30亿元。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包括东北、华北平原等26个省、市、自治区的918个县。到1991年底,已有534个县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到2000年,918个县将全部达标,造林总面积为324.5万公顷。
防沙治沙工程指1991~2000年的治沙规划。涉及范围有25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治沙面积达1亿亩。主要措施是育林、育草封沙、改良牧场,改造低产田等。该项工程完成后,可增加林草植被7000万亩,恢复草场2000万亩,新增农田600万亩,发展药材及经济作物200万亩,开发水面200万亩,其直接经济效益每年可达23.7亿元。
上述五大生态建设工程,之所以谓其伟大,是数亿中国人民投身建设结果,若干年后,她必将作为一种奇迹展现给世界,而这个奇迹,就是中国亿万公众参与创造的结果。公众,只有公众,才能绘出环境保护的最新最美的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