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型活动 > 年会 > 1996 > 年会新闻

关于第一阶段的评估

发布时间:1996-09-25来源:国合会

  委员会在成立大会上一致通过了措词清晰、简单明了的工作大纲和在国际上认可的议事规则。事实证明,这两份文件完全符合委员会的需要,并且从未作过任何改正或修改。

  委员会还采取了这样一个作法:就委员会的讨论情况先写一份总结报告,供委员之用,而后再用中英文出版委员会大会的文件汇编。后者已成为各次会议珍贵的公开记录,其中包括委员会讨论过的所有有关文件。

   主席团会议

  主席团由一位主席和三位副主席组成,是委员会的执董会或指导委员会。在秘书处的帮助下,主席团在必要时,或在北京碰头开会,或召开电话会议,或通过信件往来勾通。这种灵活的工作程序使主席团得以在大会之间有效地处理委员会事宜。

   委员会成员

  委员会中方委员为正部或副部级,或著名专家。外方委员同中方委员的地位相当。他们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以个人身份做为专家参加委员会工作的。中方成员来自和经济发展及环境等中心问题有直接关系的部委和局。许多中方委员都是国务院环委会成员。这一点有利于国内外工作的协调。

  在1992年召开成立大会时,委员会有22名外方委员(4人未能出席)和24名中方委员。在这几年里,有几位委员退出,一位委员死亡,并且增加了几名新委员。在1994年召开大会时,委员会总人数略有变化:22名外方委员和28名中方委员。但是,委员会的连续性很好:有17名外方委员没有变化。中方虽然有17人发生了变化,但他们所代表的部门没有变化(并增加了4个新部门)。自此以后没有任何新的变化,只是在1995年吸收了两名新外方委员,今年将再吸收两名。

   委员会大会

  委员会对何为最佳会议间隔时间进行了讨论,并决定每年召开一次大会,以保证各委员的工作热情,并使委员会在听取报告并向上报告的工作中有一定之规。所召开的几次会议中有三次在北京,一次在杭州,一次在上海。一般情况下,每次大会召开三天,一些非正式的碰头会在大会开幕式的前一天召开。曾有一次年会只召开两天。

  每次大会均邀请特邀代表和观察员,这些特邀代表和观察员都对委员会的工作有所了解并感兴趣。他们当中有中方人员也有外方人员。另外,一些委员的随员也应邀出席大会。但为了保证会议的一定关闭性,对随员人数一直加以限制。

  大会议程有一些常规讨论问题,也有一些专题。标准的实质性内容包括:

   ——秘书长工作报告

   ——工作组工作报告

   ——关于中国21世纪议程的报告

   ——关于中国实施环境公约的报告,以及

   ——通过给中国政府的建议

  通常,主席团成员和特邀代表要在大会上讲话。另外大会还有一些行政方面的工作和事先选定的专题问题,如:

   ——中国环保工作的投资与发展

   ——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及分析

   ——协调中国能源开发和环境工作的战略选择

   ——海南环境与发展国际咨询委员会

   ——中国经济计划和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的研究

   ——水污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

   ——控制荒漠化

   ——和环境污染有关的健康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在市场经济下环境保护的政策手段与方法

   ——企业在环保中的作用

   ——公共参与

   ——清洁纸浆技术

   ——气象学的现代化及其对持续发展的贡献

   ——中国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公共教育

  工作组的组成

  委员会第一次大会上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即:成立专家工作组。这些组由中外方人员组成,每组有一名中方和一名外方组长,委员会就成立哪些工作组以及每组的工作大纲提要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同意一致要求每个工作组每年向委员会提交一份报告。由委员会秘书处和加拿大支持办公室负责决定工作组组长人选并同他们一起制订工作大纲,工作计划,确定专家人选以及安排工作组会议和研讨会的后勤工作。

  最初,委员会成立了以下各专家工作组,并要求其在1996年做总结报告。

   ——能源战略和技术专家工作组

   ——污染控制专家工作组

   ——监测与信息收集专家工作组

  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培训专家工作组

   ——资源核算,环境经济和价格政策专家工作组

   ——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组

  后来,在几次大会上都有关于成立新工作组的讨论,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仅于1995年同意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工作组。大会还一致认为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对委员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题目。但对于如何组建并资助这样一个专家工作组未能取得共识。因此,作为一种部分解决办法,委员会要求一些现有工作组将这一题目加入各自的工作大纲之中。

  各工作组都有一名中方,一名外方组长,有中外组员各五名,有时也邀请其他一些专家参加小组专门会议或研讨会。所有的专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但都在百忙之中抽空为委员会做一些工作。

   工作组活动

  一般情况下,各组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大多数在中国),并且向每次委员会大会做一个阶段性报告。由工作组组长向大会作工作组报告和提出建议。各组都制订了一个几年的工作计划,并将最终总结成为一份报告,报委员会。为加强中国和外方专家在各自领域的对话,各组还召集了一系列非常有益的座谈会,研讨会,并组织过一些短期培训班。

  委员们讨论过各工作组如何避免重复劳动的问题,讨论过如何在各组之间加强勾通以及跨学科题目的问题。为达此目的,委员会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工作组协调委员会,在每次大会前开会并邀请所有感兴趣的委员和工作组长参加。该协调委员会有助于各方对话和交流关于工作计划方面的信息。委员会主席拉芙尔女士将就此起草一份专门的报告,这里恕不赘叙。

   秘书处和支持办公室

  国家环保局被指定为负责委员会的中方机构,并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小型秘书处以支持委员会的运转。解振华局长担任秘书长,这也反映出中国政府对委员会工作的重视。解秘书长每年在具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为委员会大会准备一个关于秘书处工作的报告。
委员会的主要资助者,加拿大海外开发署,为管理该署对委员会的资助款项在温哥华西门子大学成立了一个小型的支持办公室。其它任何捐款的国际机构,如果愿意,也可以利用该支持办公室为其服务。支持办公室同国家环保局秘书处,各外方委员以及各工作组进行了很好的合作,支持了各方的工作。并且已经在实际上成为秘书处的一个海外分支。

  秘书处和支持办公室还同位于加拿大温尼派市(Winnipeg)的国际持续发展学院合作,出版了委员会手册和一份关于委员会活动和来自中国的有关环境问题的情况的季刊。该季刊发所有委员,专家及有关人士。以后,将会再出一份中文版。

  向中国国务院提出的建议

  每次年会一项重要的议程是直接向中国高层领导人汇报委员会的建议。在以往的四年中,委员会成员见到了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两次)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李瑞环先生。这些高层次的会见对委员们来说是很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要准备出精炼的,前后一致的和中心突出的建议,以便直接向国务院汇报,同时也是一次独特的机会,因为他们可以听到国家领导人对所提建议的最初的反映。由于知道每次大会都要向高层领导做汇报,因此委员们能够集中精力,产生出几条最优先的建议,并努力使委员会的工作和中国的情况密切相关。

  中国政府的反映

  委员会强调要向中国政府作直接汇报。每年,中方就如何实施委员会前一年所提出的建议作报告发言。这些详实的报告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委员会建议严肃认真的态度,并反映出中国政府认真按照中国情况实施建议的决心,中方的报告安排在每次会议的前部分,并有文字配合。

  财政支持

  为方便起见,委员会很早就决定按日历年为财政年度,并以美元记帐。由于资金有限,因此委员会可能考虑的工作也受到了限制。委员会启动比较缓慢,1992年仅花费70万元。后随着各工作组工作的展开,年开支已逐渐增加到150万元。看上去,委员会五年累记开支约为655万元。

  主要的费用如下:

   ——工作组290万元

   ——委员会大会170万元

   ——秘书处(两处)170万元

   ——顾问及其它25万元

  1992年—1996年间资金大约主要来源于:加拿大340万;中国915万;日本65万;德国47万;荷兰39万;英国375万;挪威15万;洛克菲勃基金会133万;福特基金会125万;壳牌公司27万。以上数字仅为现金支持,并不包括由中方和外方专家及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欧洲联盟也提出支持一个工作组,但看起来可能到第二阶段才会有资金拨过来。

  评估

  尽管前面的事实部分尽量做到比较客观,但评估总还会比较带有主观色彩。在对本委员会第一阶段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评估时,本文作者仅代表个人发表意见,并不代表加拿大海外开发署和国家环保局,尽管在和这两个单位密切合作的过程中,作者深受其影响。

  独特的试验

  关于委员会要说的第一条就是委员会的独特性和大胆创新的特点。这样一个大国,成立了这样一个高层次,连续工作几年的国际委员会,肩负起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国际社会之间在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合作和交流的任务。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中国邀请一些来自各国的,能够坦言的外国专家就敏感的政策问题提出批评意见。这一点充分说明中国已经成熟起来,充满信心并且有决心、愿意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于这一大胆试验的想法和实施证明了中外方创始人的远见和胆量。

  有三个最初的想法被证明对委员会取得成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第一点:委员会的任务包括环境和发展。五年前,在委员会成立之初并不是这样。如果委员会要避免成为一个面很窄的仅为环境的委员会,这两个目标的结合就是很重要的了。第二条:委员会已在各个方面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国际合资项目。主席团,专家工作组和秘书处(两处)都有这样的想法:中外方成员是共同事业的合作伙伴,要共同平等地承担工作,勾通思想。最后一条:会见一位最高领导人有很大的意义,有助于委员会每年就一系列有关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向中国政府汇报。

  委员

  挑选委员对实现委员会的目标有什么作用?这一工作的进行情况如何呢?

  第一点要提到的是中外方委员挑选的基础是不同的。大多数中方委员入选是由他们在有关部委和学术单位所任的职位决定的。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基础之上。若某人调到另一部委工作,那么,他的继承人代替他在委员会的工作。许多在中国国务院环委会任职的部委在委员会都有一位部或副部级层次的代表,从中国情况来看,这是很合适的。而且保证了委员会中方委员和实现委员会目标之间的联系。

  而外方委员会则是以个人身份入选的,从理论上讲,他们代表个人发言,并不能正式代表他们的政府,公司或机构,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可能会使委员会的讨论失衡,但实际上,这一点并不影响委员间的对话。

  但就大多数外方委员而言,来自政府背景的,国际组织背景的和几个商业公司背景的委员在委员会的代表性是不平衡的。由于委员会缺少来自不同国家和工业的多样性的商业代表,因此在讨论到环保工作中企业作用时,有不足之感。这一点委员会可能在将来可以做一些改动,因为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体制和国际投资。

  在第一、二次大会时,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大多数中方成员一言不发,以听为主,而外方委员发言较多。这一点对外国人有所困惑,他们以为中方对这些不感兴趣,不知道中方是以仔细听取对方发言来表示中国的礼貌。后来,这一点得到了澄清,同时中方也比过去发言要积极了许多。

  从大多数方面来看,从委员的专业性和各方面的平衡来看,委员选得是不错的,而且,委员的相互配合也很好。委员之间已有一种同属感。委员会也许会在将来考虑一些委员的变动,但基本将保持目前这种成功的格局。

  工作组

  委员会突出的一点是成立了一系列的专家工作组。工作组有三大特点:各组由中外方共同担当组长,组员人数也中外相等。他们被责成每年就各自的工作写一份阶段性报告,并为委员会向中国政府提的建议写出草案,各组有一个几年的工作大纲和工作计划,这前两个特点: 中外共同组成,每年递交报告,对委员会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应坚持下去。一个几年的工作计划也很重要,但一般倾向于五年计划。根据这一条经验,委员会也许会要求各组从一开始制订一个三年计划,以后在委员会的要求下再将其扩展到五年。

  各建议带来的影响

  委员会主要的成果是政策建议和分析,委员会不是一个集资机构。因此,主要根据委员会在影响中国政策方面,在教育决策者方面,在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作的认真的工作方面的情况,来分析委员会的业绩是适宜的。

  如果环境专家很坦率的话,他们可能会说,他们原本希望委员会的建议不那么广泛,而是更加切合实际,更精确和更明确。和近几年许多国际环境会议上所表述的观点相比较,委员会的建议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新鲜内容。

  从中方高层次来看,评价是较积极的,在他们看来,委员会的建议是重要的,有益的,原因如下:

  1这些建议是直接向中国领导人汇报的,他们的权力和影响都很大。向中国领导人提交的建议来自中外合壁的,著名的专家组,这就可能使这些领导人在将来面临环境与发展问题时,有更多的知识,并对环境问题有更多的关心。

  2这些建议来自许多国家的高层次的经验,在中国文化中(不同于西方文化对年青人的特别关注),曾担任过或正在担任一定职位的年长者的知识以及历经考验的经验都被看成是十分重要的,有意义的。这一切都有助于增加委员会所提建议的份量和意义。

  3大多数的建议都得到各专家工作组详实的研究和实际考察的支持。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建议都得到国际实践经验的支持,而这些经验经中国专家检验是对中国情况有借鉴之处的。

  4委员会的建议常常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有相似之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样就避免了向政策制订者发出令人困惑的信号,同时也加强了来自其他不同渠道的一些观点。委员会并不愿意为标新立异之故而发表观点。委员会的目的是就哪些政策最适合中国这一题目,提供最佳的国际咨询,而不在意这些咨询意见在目前时髦与否。

  在第一阶段结束时,中方对于委员会成果的官方正式评论是:委员会在环发领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有益的国际合作的典范,但应力争在今后更切实际,包括更广泛的示范项目。

  中国政府的反应

  关于委员会最令人受鼓舞的一点是,中国政府对委员会前几年提出的所有的建议都作出了积极的,认真的反应。中国方面每年提出一份书面报告,详细介绍各建议研究的情况以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实施这些建议。报告中列举许多实际的例子说明委员会的建议是如何被实施的。另一方面,中方第一个承认,在全面实施所有委员会建议方面,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目标方面,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挑战。

  作为对各部门建议的直接反馈,委员会还有其他一些年度报告,报告中国在执行21世纪议程和各国际环境公约中是如何遵循委员会的目标和目的的。

  财政支持

  国际上对委员会的支持一直比较好。委员会得到足够的支持,能够在五年时间里实施了最基本的工作计划。这些资助来自各方,因此委员会成为一项多边的工作。另外委员会很幸运,有许多个人和机构自愿为委员会工作,这使委员会能够提出最优秀的、明智的建议。最好的证明就是委员们自己,他们都自愿在百忙之中为委员会工作。

  要用金钱来衡量中外方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能的。但所有这些工作都受到了极大的赞赏。

  尽管有各种支持,但委员会由于资金有限,工作成果还是受到了限制,并且还缺少长期的承诺(中国和加拿大除外)。目前国际上资金短缺,在第二阶段希望现有的资助者再大规模地增加支持不太实际。但我们希望他们当中能有一部分至少表示可能资助委员会的长期计划。最后,我们也希望有新的资助者能在将来参加我们委员会。

  

  总结

  总的来说,从大多数角度来看,委员会可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现在要考虑下一个五年的工作,因此也许需要作一些变动。根据第一阶段的经验,可以建议委员会保留目前的工作大纲,组织结构,议事规则并保持当前的合作精神。但要提出更切实际的建议,并且争取额外的财政资助。

  

  


电子邮件:secretariat@cciced.net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