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型活动 > 年会 > 1996 > 年会新闻

第一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1996-09-25来源:国合会

  一、会议概况.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96年9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委员、专家工作组组长、特邀代表、观察员共88人。会议总结了委员会第一阶段工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议,并讨论了委员会第二阶段工作的基本设想。会议分别由委员会主席宋健和副主席拉贝尔、曲格平、顾明主持。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先生、吉林省副省长刘淑莹女士和来华访问的菲律宾环境部长拉莫斯先生到会致辞和发言。.

  宋健主席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进展,充分肯定了委员会在第一阶段为中国环发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副主席拉贝尔女士、曲格平先生分别阐述了委员会第二阶段的设想。委员会认为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中国实现“九五”计划和环保目标的实践,对中国环发领域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并在若干地区示范。第二阶段的工作将由一般的政策建议转向实际的政策示范和项目示范。.

  在三天的会议中,委员会听取并审议了委员会秘书长解振华所作的工作报告和生物多样性、污染控制、监测与信息收集、资源核算与价格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培训、能源战略技术、环境与贸易等七个专家工作组的报告,以及关于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计划项目小组的报告和专家工作组组长协调会的报告;听取并讨论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和中国气象局等部门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和履行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情况的报告;与会代表们对共同关心的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最后,审议并通过了委员会财务情况的报告。会议期间,部分与会代表还考察了江苏省张家港市和上海浦东新区。

   

  李鹏总理在北京会见了出席会议的外方委员。他代表中国政府对与会的外方委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对委员会的工作和委员会向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议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中国正在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未来15年中,中国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之后,中国加大了环保工作的力度,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此,中国政府十分愿意听取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李鹏总理强调,中国存在着水、电力等资源低价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我们正在慎重地进行价格改革,努力使资源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占70%以上,今后要通过加大煤炭洗选、限制高硫煤开采、利用煤炭发电等措施,减轻因使用煤炭造成的污染。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中国的乡镇企业对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起了很大作用,但其中一些小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已十分突出,我们下决心关闭那些工艺和装置落后、资源浪费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小企业。李鹏总理表示,中国政府将支持委员会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祝愿委员会为中国的环发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二、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听取报告和讨论,委员会一致认为:.

   

  1.   四年多来,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发扬了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阶段为中国政府提出环境与发展一般性政策建议的任务。委员会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主要问题,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得到了中国政府及其环境、经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有些建议已经或正在得到落实,推动了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决策科学化的进程。专家工作组的工作是委员会活动的重点和基石。各专家工作组研究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除宏观政策外,也延伸到对微观政策的研究,注重了政策评估和案例分析。专家工作组细致深入、注重实效的工作,为委员会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以及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基础。委员会从成立发展至今,始终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特别是委员会47名委员和7个专家工作组的成员为委员会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委员会主席宋健和秘书长解振华向所有外方委员颁发了“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最高奖”证书。

  2.   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向中国政府提出的7条建议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有关部门在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控制与监测、资源核算与价格政策改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   各专家工作组的研究已经延伸到环境监测网络发展、环境指标体系建立,以城市和区域为重点的有关水源保护、能源供给和城市交通问题,天然气、风能、地热的研究开发,生物多样性数据系统的筹建,煤炭、水、森林等资源的定价,提高工业用水管理水平和建立环境优良农业的措施,绿色食品、环境标志和环境技术贸易等方面,获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向中国政府建议奠定了基础。

  .

  三、委员会对中国政府的建议. 

  1.   进一步转变观念,尤其在交通政策(特别是汽车的作用)、农牧业对杀虫剂和化肥的过度依赖方面转变观念。

  2.   在污染控制领域,制订包括供水、节水、水循环和污水处理等内容的城市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计划,包括能源供应、分配、使用、节能等问题的城市能源计划,在某些地区和流域,成立跨行政区域的协调机构,协调解决水污染和酸雨等跨界环境问题,寻求处置工业和有毒废物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家方案。

  3.   在监测与信息收集领域,全面检查现有的环境监测网络和网络间的联系,以及与国际网络的联络状况;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   在环境经济领域,进一步确定包括生产、消费和环境破坏成本等内容的资源真实成本,在充分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环境成本纳入价格改革体系。

  5.   在能源战略领域,将把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作为长期战略。开发、利用新能源技术,重点开发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及气化煤、脱硫和液化煤技术,扩大天然气使用规模,在必要的时候进口天然气;开展农业能源、太阳能、生物能及风能等替代能源的开发,建立示范项目;采纳最佳办法。继续加强节能工作,不断提高能效;充分考虑环境与经济成本,制定有关控制能源价格的法律。

  6.   在可持续农业方面,减少基本农田转变为城市或工业发展用地的数量,加强控制土地退化的执法工作;开展农业生物研究,减少化学品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的长期养护;提高草场生产力的自给能力。在清洁生产方面,积极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引进并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例如ISO 14000;重点帮助乡镇企业。

  7.   在贸易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将环境因素纳入对外贸易政策,特别是与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中;积极开发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并由对国内消费的引导向出口拓展;利用气候公约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加强各个领域的技术合作,提高能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8.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宣传生物多样性在中国经济和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性;提高监测和管理自然资源的水平;建立包括财政手段在内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机制,更好地保护森林;在考虑社会、经济以及生物因素的基础上,在农民和自然保护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

  9.   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通过自上而下的说服教育和自下而上的自发行动,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

   

  四、关于委员会第二阶段的工作. 

  委员会全体委员一致同意将委员会的工作期再延续5年,工作重点由原则性讨论向更加务实的政策示范和项目示范转变。

   

  1工作的优先领域.

  ——为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综合性建议,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解决重点污染问题,将中国政府确定的“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和“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的大气污染防治作为示范项目的主要对象。

  ——实行防治工业(包括乡镇工业)、城市污染与推行清洁生产相结合,为中国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和多方面的实际支持。

  ——就生态和资源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

  ——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耗和开发利用替代能源方面,提出可行的政策措施并进行项目示范。

  ——根据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际情况,继续研究环境投入、税收信贷优惠和排污收费等环境经济政策;对环境与贸易问题,提出两者相互促进的对策。

   

  2.关于委员和专家工作组的调整。.

  为使委员会的工作充满活力和更富有成效,确定对部分委员进行适当调整。考虑地区分布,适当增加亚洲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委员;调换一名UNDP委员;适当增加政府现职官员和来自企业界的委员;中方委员应该是有相当副部级职位的现职官员,以增加委员会的影响力。根据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经费落实情况,工作组要作适当调整,并要考虑成员年轻化。秘书处要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加强与工作组的联系。

   

  3.关于第二阶段第一次会议.

  第二阶段的第一次会议,拟在1997年底前召开。第二阶段的年度会议,采取“大会”与“小会”交替举行,即:第一年召开一次“大会”,请特邀代表和观察员参加,会期3天;第二年开“小会”由全体委员和工作组长参加,会期2天。会议召开前,应召开工作组长会议,讨论向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及各组间需协调的问题。


电子邮件:secretariat@cciced.net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