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型活动 > 年会 > 2010 > 年会新闻

碳排放和城镇化是中国可持续未来的关键——2010年国合会生态足迹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0-12-03来源:

  11月15日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指出,中国要想在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不透支地球资源的目标,那么,解决碳排放和城镇化问题至关重要。
  这份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联合发布,它研究了在世界资源持续紧缩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过去的三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集约化也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报告分析表明,2005至2008年,中国生态足迹增长速率较之前五年总体有所放缓,生物承载力持续增加;同时,中国人均消费水足迹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对水资源的消费总体上相对节约和高效。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生态资源稀缺、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生态足迹增加的速度仍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将生物质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进行完全生态足迹核算的话,中国不仅是商品贸易净出口国,也是生物承载力净出口国。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为世界承担着巨大的碳排放压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
  报告显示, 2007年全球人类需要1.5个地球来满足需求,意味着地球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来产生当年使用的资源及吸收当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如果全球按照中国人2007年资源消费和排放二氧化碳的平均水平生活,全人类也需要1.2个地球来满足其需求。
  报告还指出,碳排放、城镇化和个人富裕程度成为影响中国生态足迹的主要因素。
  2008年,与建筑、交通运输、商品消费、服务供给等能源需求相关的碳足迹,在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的总体生态足迹中超过50%。
  城乡间的生态足迹差距主要源于收入差距及其导致的消费和能源使用差异。报告显示,在人均GDP超过人民币3万 元(约4500美元)的省份,生态足迹的增长趋同。在中国,高收入人群绝大多数分布在城镇,城镇地区的生态足迹是其周边农村地区的1.4至2.5倍。
  报告也指出,有积极的迹象显示中国正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与2000年至2005年期间相比,2005年至2008年期间多数中国省份的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在北京,这个趋势归功于更稳定的城市化速度、节能措施,以及从制造业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长祝光耀说: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未来二十年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深知这一点,并以加速建设一个资源充足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詹姆士·利普表示:“如今的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大。通过优化管理和提升效率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在赢得竞争力的同时,中国还能在全球自然环境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先生,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先生,国合会委员、国务院参事牛文元先生,以及中国生态足迹报告编写单位的专家、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新闻媒体记者等。
  
  


电子邮件:secretariat@cciced.net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