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新闻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型活动 > 年会 > 2019 > 年会新闻

国合会2019年年会“一带一路”倡议与绿色城镇化 主题论坛在杭州召开

发布时间:2019-06-12来源:中国日报

  2019年6月2日,国合会2019年年会“一带一路”倡议与绿色城镇化主题论坛在杭州召开。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与国合会委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斯蒂尔共同主持论坛。本次论坛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秘书处、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承办。  

  刘世锦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与绿色城镇化十分契合。城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变迁,目前中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大都市圈快速成长,城市的聚集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城市建设,加强中外对外与交流,是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实践。

  斯蒂尔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将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的最佳实践也可以跟世界分享。中国可以通过政策来影响对外投资的效果,从而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绿色城镇化。城市化投资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城市形态,控制城市规模;二是优化城市交通网络,重视公共交通;三是建设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四是坚持低碳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论坛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区域协同发展及城市管理经验分享、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城市、绿色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创新与实践三个议题进行了交流谈论。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分享了三个观点,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合作促进发展。二是合作发展要致力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城市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支点。“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旨在将绿色融入城镇化,更好的助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伟介绍了杭州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打造“美丽杭州”和美丽中国样本的实践经验。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拉卡梅拉表示,目前全球67%-76%电力需求来自于城市,71%-76%的能源相关碳排放也来自城市,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在当前的能源结构中十分重要。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总量的80%以上,“一带一路”是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

  绿色气候基金对外合作局主任、前蒙古环境与绿色发展部部长、前蒙古外交部部长奥云指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碳减排目标相一致。绿色气候基金的设立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高度重视,该基金75%都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他们进行水资源、电力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指出,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一带一路”主要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要加强对中国文化和软实力的宣传。在投资之前,制定规划,弄清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办公室主任卡布拉基表示,“一带一路”的经济效益已是世界公认,但“一带一路”环境问题刚刚获得足够的关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至关重要,这需要中国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最佳实践、能力培训、技术援助和资源互助等,引领和支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指出,西方国家有很多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经验,中国有经验也有教训,建议把城市形态、交通体系等制度设计和实践经验传递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柯银斌指出, “一带一路”是共同现代化道路的创新实践,需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技术、方法更多地融入到“一带一路”规划和建设中,形成和提升“观念-制度-行为一体化”能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经济顾问郝博霖表示,经济快速增长为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挑战,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国内的发展也将影响其他国家。“一带一路”涉及范围广,需要跟联合国协同增效,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国合会特邀顾问、荷兰环境评估委员会主席莫马斯表示,中国的城镇化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中国有许多促进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案例。莱茵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可以进行比较,二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周国梅表示,绿色“一带一路”可以成为绿色城镇化数据共享的重要平台,既能推广杭州、深圳等城市的成功案例,也可以分享中国的经验教训。绿色“一带一路”可以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驱动力和引擎,通过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形成清洁发展的新格局。

  国合会特邀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表示,城市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模式问题,以前城市承载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都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探索生态文明的新发展模式,推动共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自然保护协会城市项目亚太区总监鲍勃表示,要加强城市与自然的融合,通过自然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在此过程中要实现规划和保护协同增益。中国在过去40年的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将帮助其他国家降低发展成本,“一带一路”倡议将帮助全球许多城市加入全球化的行列。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表示,要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的提前规划及长期影响,将SDG长期目标和“一带一路”项目进行协调。同时,注重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帮助需要的国家建立符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框架。此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在寻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该促进包容、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发展。

  国合会特邀顾问、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经济金融研究主任李永怡表示,“一带一路”国家在能源消耗、低碳发电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在确保包容性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希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能够更多的探讨这些问题,探讨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制定措施,推动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合会特邀顾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以色列环境部可持续发展高级副司长科恩建议,建立专门的“一带一路”认证机制,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本地能力建设网站、B2B知识转移网站,共同建立环境数据库。可以借鉴以色列“开放创新”的模式,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双多边合作,加强行业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绿色创新的针对性和效率。

  “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主任孙敬锋介绍了深圳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结构升级、环境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开展的工作,分享了深圳在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开展的工作。同时,介绍了“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交流转移中心(深圳)在“一带一路”绿色化服务、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环保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开展的工作。

  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孙轶颋表示,绿色城镇化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创新,包括治理创新、机制创新和金融创新。建议地方政府全面提升政府融资能力、充分利用发展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充分调动商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动力,并创新融资机制、模式和工具。

  在6月2日上午举办的政策研究对话会上,国合会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专题政策研究项目分享了研究成果及其政策报告。该项目由来自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牛津大学、欧洲-中国生态城市链接欧洲项目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金融论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共同参与。


电子邮件:secretariat@cciced.net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