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言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型活动 > 圆桌会 > 2007年低碳经济研讨会 > 会议发言

周建副局长在低碳经济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07-04-24作者:来源: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国合会举办的“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国际研讨会”,与在座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问题,为中国今后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当今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以贸易、投资等为动力带动的贸易自由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资本流动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配置,推动了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了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提高了世界生产力的总体水平,给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它也给全球的生态环境所带来了沉重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了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和强度,对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了巨大威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逐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剧了局部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恶化;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事件时有发生,进一步威胁没有更多安全处理与处置能力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时,货物和服务流动的迅速增加也加快了有害入侵物种的传播。

  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正在导致局部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演化为具有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沙尘暴肆虐、气候变化,酸雨污染、臭氧层空洞等就是具体例证。

  追溯世界环境发展历史,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多地是由当今发达国家引起的。至今,他们仍然在消耗着全球大部分的能源与资源。因此,发达国家在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负有主要责任。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受发展水平、应对能力、不公平的国际规则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承担了更多的资源环境成本,并且遭受着来自全球环境问题的更大威胁。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并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并兑现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援助的承诺。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强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环境规则的制定,积极预防和治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环境保护实现“三个转变”的宏伟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实际性措施。中国政府制定并正在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在GDP年均增长7.5%的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必须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减少10%的两个约束性指标。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两个约束性指标,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实现,国务院以后每年都要向全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并“十一五”期末报告五年中这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温家宝总理在部署2007年全国经济工作时,提出了完善并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健全节能环保政策体系、加快节能环保技术进步、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和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八项具体任务,确保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GDP、推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一系列环境政策的中心目标。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坚定决心。

  建设低碳型社会是环境与经济高度协调的社会发展方向。目前,发达国家,尤其欧盟、美国等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研发出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摸索出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这些对于中国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深化和拓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早在15年前,中国政府就批准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经过15年的实践,国合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多边咨询机制和平台,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天的会议就是国合会主办的多边交流。希望中外双方的专家学者在这次会议上更多地贡献你们的智慧和经验,很好地讨论有关低碳经济方面的问题,加强沟通,集思广益,推进中国环境与经济高度协调发展,同时也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

  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电子邮件:secretariat@cciced.net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