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主席、各位委员:
我有机会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甚感荣幸。这里,我就有关中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作一个发言,以增进各位委员对中国林业建设情况的了解,进一步引起各方面对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这一重要问题的重视和支持。
一、中国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取得重大成就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和重要自然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就把植树造林、保护和发展森林,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懈地组织和动员亿万人民群众,在全国大规模地开展植树造林运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在发展林业、改造山河的伟大事业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1.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成效卓著。1981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累计植树130亿株。1992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5亿人次,植树24亿株。全国城市现有绿地达到38.8万公,绿地覆盖率已达到20.1%。现在,广大城镇的街道、公园、工厂、机关、学校、部队、居民区和郊县农村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造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国土绿化步伐加快。现在,全国每年植树造林550万公顷。封山育林累计567万公顷。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333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继广东省实现消灭宜林荒山后,1992年福建省又实现了消灭宜林荒山的绿化目标。通过多年植树造林,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出现了林茂粮丰、六畜兴旺、经济繁荣的新景象。
3.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国家规划建设的六大造林绿化重点工程,截止1992年底,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已完成造林任务290多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累计造林1333万公顷,第二期工程的造式任务将提前两年完成;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1989年启动,现已完成造林307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1.8万公里的海岸线全面推进,已建起1.3万公里基本林带;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目前已有612个县达到平原绿化标准,82%的平原宜林网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保护农田2800多万公顷;以治沙为主要目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达1000万公顷,使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100万公顷受风沙危害的低产农田得到保护,并从沙漠中新辟农田133万公顷。
4.野生动物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我国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420个,总面积达44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1个。全国有8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有6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水禽湿地。保护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成效显著。自1983年开展抢救病饿大熊猫以来,国家已拨出抢救专款4000万元,共抢救大熊猫146只,其中救活110只,放回自然界54只。同时,还建立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中心或救护基地14处,开展保护繁殖工作,使朱鹮由7只增加到30多只、坡鹿由40余头增加到300余头、扬子鳄由200多条发展到4000余条、饲养的东北虎由10来头发展到60余头。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的严格保护下,野驴、羚牛、金丝猴、白唇鹿、大鸨及鹤类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明显增加。我国成立了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在各地设立了60余处鸟类环志站(点)。此外,为了拯救和繁育濒危野生植物,全国已建立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100多处植物园和树木园,国内种植1万多种植物,使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和繁育。
经过这些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保护和发展森林,我国森林资源开始实现持续增长。据1988—1992年全国森林资源监测资料,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309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3.63%,和1977—1981年的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增加1220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增加2.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1.27个百分点,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我国林业发生了转折性的可喜变化。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林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很不适应,木材短缺,水旱灾害、风沙灾害、水土流失在一些地方尚未得到控制,植树造林、保护和发展森林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林业发展战略
根据联合国环发大会《关于森林问题原则声明》的要求,从我国林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提出的九十年代林业发展战略,总的奋斗目标是:全国造林总面积达到3593.3万公顷,提前1至2年完成《1991—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确定的任务,届时计有21个省(区、市)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到200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53%左右。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以生态林业建设为重点,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集中力量继续抓好“一个基地、四在体系、一个工程”为骨干的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全国推进国土绿化,大力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丰富的木材和其他各种林产品。
1.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尽快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中国政府决定,用30年的时间,在全国建设200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第一步在本世纪末,先在立地条件优越、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东南半壁国土上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666万公顷,届时,每年可提供商品木材2700多万立方米。
2.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为改变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在1978年批准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该工程横跨中国十三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总面积为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整个工程分三个建设阶段,用70年时间,规划造林3500多万公顷。第一阶段包括三期工程工程:1978—1985年为第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第二期,1996—2000年为第三期工程。第一、二期工程已经累计造林1333万公顷,保护农田1100万公顷。整个规划实现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3.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8%和1/3。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土壤遭到严重侵蚀。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中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计划用30—40年时间,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同时,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工程建设分两期进行,到2000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增加森林面积666万公顷;第二期造林13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0%提高到40%,基本控制水土流失面积7.4万平方公里。
4.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中国的海岸线全长1.8万公里,横跨全国十一省(区、市)的195个县。沿海地区处于海陆交替、气候突变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为了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于1988年决定,全面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到2010年造林355万公顷,使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4.9%增加到39.1%,770万公顷农田得到林带林网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5.完成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国有东北、华北等十大平原,共有平原、半平原和部分平原县915个。平原地区的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45%和50%,是重要的糖、棉、油生产基地。中国政府为了改善平原农区生态环境,减灾增产,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1986年以来,先后颁布了华北中原、南方和北方平原绿化标准,编制了全国平原绿化发展规划,规定在“七五”、“八五”期间分别有500个、700个以上的平原县达到绿化标准,“九五”期间915个县全部达标。
6.全面推进全国治沙工程建设。目前中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5.9%,主要分布在十一个省(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风沙危害。仅“三北”地区就有12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33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为了加快治沙事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在1991年批准了《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以西北、华北、东北万里风沙带为主线,以保护、扩大林草植被为中心,建设以预防、治理、开发相结合的治沙体系工程。规划到2000年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万公顷。规划完成后,可以控制风沙危害面积1800万公顷,使沙漠化土地治理面积由10%提高到30%,增加林草植被467万公顷,恢复草场133万公顷,新增基本农田40万公顷,发展药材与经济作物13万公顷,开发水面13万公顷,使沙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得到改善。
7.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程。中国是世界拥有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4400多种,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而且还有闻名于世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鹮、褐马鸡、丹顶鹤、黑颈鹤、扬子鳄等中国所特有或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达100多种。中国有高等植物约470科、3700余属、30000多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有许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孓遗种类,在中国仍有分布。为了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要继续在建设管理好现有420个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计划在珍稀野生动植物重要区建立森林的野生动物类的保护区80个,把保护区的面积扩大到5000万公顷,达到国土面积的5%。同时,有计划地建立包括栖息环境在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保护工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野生动物园、禁猎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等,采取工程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
三、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主要对策
1.实行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造林绿化任务繁重。根据这一国情和林情,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林业。
2.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加快绿化步伐的要求,坚持以人工造林为主,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展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封沙育草,实行针阔叶树混交、乔灌草结合。要努力优化林种结构,有计划地发展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做到多林种协调发展,以适应国家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多方面要求。
3.强化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坚持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强林木和林地管理,严格控制过量采伐和林地损失。二是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并积极开展节约代用,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三是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森林“三防”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四是在发展木材生产和林产工业的同时,充分利用林区资源的多样性,发展森林药材、森林食品、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产业,促使林业产业多元化,增强林业经济实力。
4.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实行以法治林。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森林,发展林业,保证造林绿化规划的实现,要继续抓紧制定贯彻实施《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充实健全林政管理、林业公安等执法机构,加强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把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纳入法制轨道。
5.大力发展林业科研教育事业,实行“科技兴林”。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促进森林保护发展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林业科学研究,狠抓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林业科学管理和集约经营水平,努力做到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林业。要进一步发展林业教育事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加速培养科学人才,提高林业职工素质,以适应科技兴林的需要。
各位委员,中国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是一项长期的极其艰巨的任务。根据联合国环发大会的要求,我们制订了《森林问题原则声明》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后续行动计划,决心采取有效措施,真抓实干,努力促其实现。环境建设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都还比较落后,我们竭诚希望在保护和发展森林,保护、驯养、繁殖野生动植物和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沙漠的治理与开发,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与森林旅游等方面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从多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心、支持和帮助,全面推进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