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上海、广东纷纷调低经济增速目标,主动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和余地;未来数年,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将大幅削减钢铁、水泥、焦炭等产能,以加快大气污染治理。这些行动,无疑会使增长速度慢下来、“账面”不好看,但却彰显了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依然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经济总量上不去,GDP排位不靠前,如何体现地方实力、发展能力?会不会影响政绩、耽误升迁?这样的纠结,导致一些地方在转型发展中做“虚功”。一些干部口头表态“不再唯GDP是从”,一到本地区,还是爱说“发展不足是最大问题”;一些地方提纲挈领时把升级转型放在前面,一到具体工作,还是老想着上项目、抓投资,一副“降速可以,不在我这儿就行”的派头。
GDP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不是不重要,而是要辩证看、全面看。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得来的高速增长,排在首位也不光彩。注重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一时排在末位也不丢人。通过科技进步、制度创新、深化改革等释放了经济潜力与动力,才能带来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用主动调控经济增速,换来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赢得了经济运行企稳向好的良好势头,这样的GDP放慢,不仅不该懊恼,反而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
离年底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当此之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一些地方“冲刺一下”的GDP冲动。不为一时增速所诱,不为表面成绩所惑,强身健体,勤练内功,发展的动力才能更强劲、更持久,经济的航船才更能抗风险、耐冲击,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才能够如愿实现。(来源:人民日报11月4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