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新质灵活性资源 提高电网供电安全性及可再生能源占比
中国能源转型需要实现两个核心目标:一是应对日益增加的电力、电量需求,保障供给和安全;二是稳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而实现以上目标需要采取两个重要行动:大规模发展储能和虚拟电厂,并以电力市场改革促进储能和虚拟电厂的发展。
以今年苏州在迎峰度夏中利用储能的实践为例,苏州常住人口约1,296万,2023年GDP约2.5万亿元人民币,年用电量高达1,719亿千瓦时,是全国用电量最高的城市之一。相比以往迎峰度夏的挑战,今夏苏州热浪持续时间长,全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3,250.5万千瓦,较去年同期最高增加250万千瓦,增长7.1%。可喜的是,今年苏州没有出现新增煤电装机及电力缺口,近年首次未启动限电措施。其中,储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苏州电网侧已累计并网投运了9个电网侧储能项目,装机量54万千瓦/105万千瓦时,比2023年提高了4倍,有力缓解了今夏高温高负荷的电力保供压力。除储能外,当前苏州虚拟电厂潜力总计约225万千瓦。电网侧储能叠加虚拟电厂潜力理论上能覆盖最高用电负荷的增量。未来虚拟电厂的潜力如进一步被激发,可与储能共同应对长期的负荷增长。更长期看,电动车储能放电(VGI)也将发挥重大作用。
能源基金会利用公开数据初步分析,储能代替煤电调峰的经济效益显著。从微观层面看,电网侧储能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约0.37元/kWh,小于煤电调峰度电成本0.48元/kWh1。从宏观层面看,储能产业可以成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到2026年,苏州计划新型储能相关产业营收规模超过1200亿元。
同时,储能替代煤电调峰能够取得较高的减碳效益。电网侧储能(参考江苏省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比燃煤电厂组调峰(2023年煤电平均供电煤耗)的度电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减少0.1099千克。按照苏州目前部署约54万千瓦储能装机,相比燃煤电厂机组,每年能减排二氧化碳约37,981吨2。
当然,进一步发挥储能作为灵活性资源的作用还面临一些问题,特别是现有商业模式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无法充分保证储能的经济性。
因此,我们建议:在更大范围内(特别是在尖峰负荷紧张的区域)发展和利用储能电站和虚拟电厂、筹划VGI;考虑空调制冷在虚拟电厂中的显著地位,重点配套提高制冷能效;将容量电价机制拓展到储能和虚拟电厂,发挥容量市场的作用,分摊储能和虚拟电厂的成本,提高其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挖掘需求侧资源对电力系统的调节潜力,让虚拟电厂参与市场。通过以上途径加速实现以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手段全面替代煤电厂调峰功能,提高电网可再生能源占比,有序停止新建煤电厂。未来可将这样的商业模式和实践经验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助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