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气温升高的趋势预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展。主动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以增强适应韧性、降低风险脆弱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必然选择。”10月11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4年年会主题论坛“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球气候进程”上,国合会副主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原特使解振华表示。
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日趋严峻,但由于经济波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技术变革,全球能源转型的总体步伐在过去一年中有所放缓。近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24年能源转型指数(ETI)显示,全球向更公平、更安全、更可持续的能源系统转型的势头有所放缓,83%的国家和地区在能源系统绩效的一个或多个关键指标,即安全、公平和可持续性方面落后于上一年。
解振华表示,当前应保持绿色发展定力,坚信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能够协同推动气候减缓和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世界已迎来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重大历史机遇,正在通过加速创新来实现各领域相互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达到近52%,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容量,有望成为满足未来新增电力需求的主力电源。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到了12.06亿千瓦,提前六年实现了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我国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果。”解振华表示。
对此,多份NGO发布的最新报告给出数据。国际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能源投资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预计将达到3200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50%。近日,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联合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达到1370万。
解振华认为,通过能源转型鼓励创新,创造新产业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气候与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已经是一条清晰可见的绿色繁荣之路。
从全球绿色转型进程看,为了2030年达到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三倍的目标,全球平均每年必须新增近1100吉瓦的装机容量,在2023年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各国从政策、投资等方面加快行动,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同努力。
我国通过努力加速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自身清洁低碳发展的同时,还向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和投资风电、光伏产品,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受地缘政治不稳定、经济复苏疲软等因素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全球贸易正在面临碎片化风险。为了更好实现全球绿色转型,只有通过促进跨国绿色技术转让,推动更加开放的贸易、产业和投融资合作,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即将在阿塞拜疆举行,大会将围绕大家普遍关心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进行谈判磋商,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争取更多共识与成果,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解振华表示:“这将是一次寻求推动低碳经济转型、提高气候韧性所需的关键资源和承诺的重要契机。同时,我们也应通过务实国际合作,加速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