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发言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型活动 > 圆桌会 > 2021年圆桌会议 > 会议发言

国合会特邀顾问邹骥:新增长逻辑下地方如何实现碳达峰目标

发布时间:2021-07-15作者:来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2021年6月3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圆桌会在苏州举行,会议以“减污降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国合会特邀顾问邹骥出席会议并发言。

以下为发言摘编:

今天我主要是想讲在新增长逻辑下地方如何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从我们对未来人均排放情景的模拟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中国已经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它表示我们会以较低的峰值水平、较低的人均收入、较短的碳达峰的平台期,实现碳达峰。二是中国会以比较快的结构转换的速度和技术创新周期,相对较快地实现碳中和。

前面世锦主任讲到,发达国家一般达峰以后的平台期有30-70年,大多数是五六十年,平台期很长。中国的平台期可能会很短,发达国家宣布中和是2050年,中国是2060年,发达国家中和期比中国预期要长很多。中国在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一样的道路,我们管这个叫发展道路的创新或者新的增长逻辑,中国会做一件前无古人、创造性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为了全人类、全球的利益,当然也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利益,中国的利益和全球的利益在这点是高度一致的。

上面是从宏观来看,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第二大经济体,14亿人口,31个省市,很不平衡,我们分解往下透视来看。经过我们对公开发表数据的归纳研究,过去十年是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阶段。这期间,有13个省市已经达峰,人均碳排放占现在碳排放的42%。过去十年,这13个省市的排放基本上没有增长,有些在缓慢下降,进入峰值的平台期。还有10个省市,他们占现在排放的37%;这10个省市看其趋势是即将达峰,在过去十年已经进入平台期了。我们预期再给5年的时间,它们能够完成峰值的平台期。

上面两类省市,说大数是两个40%。从过去十年的发展历史,来推断未来发展的趋势。今天中国排放量的80%已经达峰或者是即将达峰,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很多,包括更多新能源的使用,包括能效、人口,还有产业结构等,不可能再像本世纪前十年的能耗和排放增长了。结论就是到“十四五”末期(2025年)中国具有很高的概率达到峰值。大家请注意这个语言,我是说“很高”和“极高”的概率达到峰值,但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不能放松,踮起脚尖是能够着2025年达峰。2030年前碳达峰,前多少?我们判断,如果工作做得好,2025年就可以达峰了。当然还有7个省市的排放还在继续增长,而且其5年内改变不了这个趋势,也就是2030年左右,他们才有可能达峰。

总而言之一个结论,中国具有2025年尽早达峰的潜力,我们需要努力。

再看看今天开会的长三角,在天堂和苏杭之间的吴江。中国重要的增长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一个是长三角,一个是珠三角。我们对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分别做了分析。大家可以看到一个趋势,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在持续上升,上升的势头还非常好,人均排放已经不上升了甚至还在下降,上海就是这样的情况。其实江苏也进入到这样的状态了,也就是收入和排放已经在脱钩。所以我们非常有信心,长三角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的收入增长已经不那么依靠排放了,就是收入继续增长,排放不增反降,这说明经济已经进入了比较发达的状态了,人均GDP已经到2万多美元的状态。这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这是代表中国最先进的地区,支撑中国提前达峰的重要贡献者。长三角地区做得怎样,就决定了中国做得怎样,它是有这样的战略意义。

国合会讨论这个问题,必然要考虑协同,温室气体和常规污染物的协同。同根、同源、同过程,空气质量和碳排放完全是协同的,从根本上主要是抓四大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还有土地利用结构,同时推进,就能推动碳的下降和常规污染物的下降,这是推动需求侧的可持续转型,包括节能、能效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电力生产的低碳化,大规模地引入非化石能源发电,还有中间用能的电气化,使用低碳燃料和生物燃料等就可以实现,这个路径已经很清晰了。

但是中国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往地方落实,往主要的发展区域落实,在很多的省份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今天来到了江苏,我们也想继续深化能源合作的项目。看到生态环境部和省里面也有各种合作备忘录,我们希望参与其中,助力该地区加速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工作。希望利用这一契机,和江苏省、苏州市还有长三角的同志联合起来,共同把这个工作做好。


电子邮件:secretariat@cciced.net

版权所有: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

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 邮编:100035

京ICP备0505092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