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3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圆桌会在苏州举行,会议以“减污降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重大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实施机制专题政策研究中方组长李晓江出席会议并作发言。

以下为发言摘编: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国合会“重大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实施机制”专题政策研究二期工作,是中规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德国环境署和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几家联合开展的项目。这个项目从2019年到2020年完成了第一期,为国家的绿色发展技术提供建议。第二期研究,主要从微观角度,关注社区的绿色发展和绿色技术的应用。
这几年的工作,我们发现越来越重要的是对微观的关注和对状况的分析,就是在生产领域、生活领域,碳到底是怎么构成的,我们未来有什么样的需求?需要对这个需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绿色低碳的路径,以及技术的应用。
我们在国内四个城市选择了5个不同的社区,考虑了不同类型和代表性,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社区居民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碳排放是不一样的。选定样板以后,对现状的碳排放进行准确的计量和分析,这一工作基本已经完成了。在5个社区通过问卷和各种途径,甚至是大数据的校核分析他们在生活领域、交通、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最终他们形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觉得这个课题最困难的是预测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国GDP还处于1万美元的水平,到3、4万美元水平时,按照目前的能源结构所产生的碳排放是什么样的情景。因为只有针对未来发展的情景,去制定政策才是有用的。作为对策方,国合会第一期研究主要聚焦绿色技术。但是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发现仅仅用绿色技术、绿色材料是很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怎样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上海、深圳、浙江衢州江山和重庆选择了5个社区,对5个社区的居民做了非常详尽的碳排放的计量,包括社区用能、居民出行、生活方式以及社区碳汇的形成。可以明显发现上海的两个社区,一个用绿色技术,一个没用绿色技术,而且这两个社区居民收入是有差异的,一个是安置型社区,一个是商业房社区。然后深圳的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区,城中村是中国沿海地区很普遍的一种形式,是介于正规和非正规的形态,它是年轻人租住的方式。江山社区是城区老龄化贫穷的社区、老旧的社区。重庆的红育坡是老的工厂宿舍区。这五种类型启发了我们刻画中国不同人群的碳排放状况,也代表中国不同类型的社区碳排放情况。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预测需求。这张表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和发达国家明显的区别,这些国家人均GDP达到3-4万美元,人均能耗达到峰值进入平台期、波动期甚至是下降期。但是我们看红色的线是中国,我们还是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中国到3-4万美元时,是什么样的需求?这个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比较一下,从人均GDP来讲,四个样板城市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这张表上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另外人均消费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处于更低的水平,因为消费是产生碳排放非常重要的来源。然后再看人均用电,中国像深圳、衢州这样的城市,包括上海,人均用电和发达国家已经差不多了,但是构成完全不同。发达国家人均用电构成70%是在生活领域,但是中国的人均用电,特别是上海、衢州包括深圳,人均用电70%是在工业生产领域。我们相信这个结构是会转变的,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看中国的生活领域和社区所占的碳排放比例并不高,但是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进步,它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成为主要的生产者和贡献者。
所以我们的期望不仅仅是预测出未来的人均碳排放在不同社区是什么样的水平,很重要的一点是细分其构成。比如说在交通,用电、采暖、空调、照明、炊事,生活等领域碳排放总量的构成,一方面以中国的数据进行预测,另外一方面进行国际的数据校核,因为这是很重要的对标系统。然后我们想回到社区,再去听取社区老百姓对未来生活期望的需求。由此来完成我们对未来社区生活领域人均能耗的总量把握。
中国处于随着经济增长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从国际来看,这一拐点将在相当于人民币10-18万收入水平时才出现,我们希望这个拐点提前出现。上个星期的国合会首秘会上,魏仲加先生提醒我们怎样准确地描述和理解这一曲线的变化,这是学术问题、方法问题,同时也是非常现实的去碳路径。
通过我们的研究,特别是这几年对西欧、北欧大量的研究,包括荷兰、挪威和丹麦,我们发现就第一期研究提出的通过绿色技术来实现碳中和也许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全面的强干预的低碳过程,除了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以外,很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所以它一定是双重干预才能实现强干预和系统干预,来实现低碳路径。所以,我们初步分析了从社区生活的四大领域来看,绿色技术能够做出的减碳贡献,可能是什么样的模式。另外,绿色生活的方式能够产生的减碳效应,可能是什么样的模式。只有当供需两侧共同发挥作用时,才会实现35%-65%碳减排的目标,我们认为特别重要的一点必须是双重约束的、必须是综合施策的减排路径。
第一期完成的任务给我们提供了有很好的基础,我们有信心在第二期工作中,针对社区提出更多更加有用的绿色技术清单。另外,学习发达经济体,从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提出推广的建议,这是最终实现低碳和零碳非常重要的两个路径思维。世锦主任一直说,上一期我们非常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绿色繁荣,因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我们讨论绿色低碳,就一定是通过技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双重推进才有可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谢谢大家!